台灣新生報更新日期:2011/07/06 00:07 【記者蔡清欽/台南報導】

台灣男性口腔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皆已躍居十大癌症之第四位,且男性口腔癌的平均死亡年齡為55歲,對家庭及社會的生產力有很大的衝擊。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連景峰指出,一旦發現在口腔或咽喉有惡性腫瘤,需盡速就醫,治癒率就越高,且造成顏面醜形、吞嚥障礙和語言障礙等殘障的機率就越低。

資料顯示,從民國70年到97年間,口腔癌個案發生人數,已由470人攀升到5,781人,達12.3倍;而喉癌僅由207人升至575人,僅達2.8倍,同時間台灣人口僅從一千八百多萬增加到兩千三百多萬人。

連景峰表示,口腔癌死亡率最高縣市分布在中南部與東部,這與台灣紅唇族人口的分布似乎呈正相關。國際癌症研究總署也已於民國92年將檳榔視為一級致癌物。

連景峰說,口腔癌的治療,原則上以手術為主,切除原發腫瘤,並保留安全距離1-2公分,部分病人需要頸部淋巴廓清手術和自由皮瓣重建手術,由術後病理報告所呈現的危險因子來決定術後是否需要追加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的輔助療法,五年存活率早期多在70%以上,而晚期則較差約40%以下。

咽喉癌的治療較為複雜,早期可以部分(咽)喉切除手術、二氧化碳雷射手術或放射治療,晚期則需全(咽)喉切除、頸部廓清、氣管造口及部分病人需要的咽部皮瓣重建手術,加上術後放射或術後同步放射化學治療。

晚期的咽喉癌也可直接以保留喉功能的合併放射和化學治療的另一種療法。因全喉切除後,日後的發聲需仰賴的包括:氣動式的人工發聲器、食道語、裝於氣管食道間似鈕扣的Brom-Singerprosthesis、或新喉部所留下的肌肉黏膜發聲組織。

對於口腔癌及咽喉癌,該如何有效預防,首先需定期篩檢口腔和頸部、均衡的飲食、規律的生活及運動、並戒除檳榔、菸和酗酒。連景峰表示,口腔內部或頸部發現腫脹和硬塊、口腔黏膜表面顏色變白或出現紅色斑塊、兩星期以上未癒合的口腔潰瘍、口腔附近部位有麻木或疼痛、口腔內有不正常的分泌物或出血、舌頭的活動性受限制和牙關緊閉等症狀;咽喉異物感或疼痛、聲音沙啞、吞嚥及呼吸困難、頸部腫塊和久治不癒的咳嗽或咳血等症狀,則須趕快就醫進一步檢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奇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