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 位: 耳鼻喉科 發 表 人: 劉耿僚 發表日期: 2003/11/21

裝飾用圖片

在西方國家,頭頸部癌以口腔癌最常見,其中唇部最多,其次是舌癌。但在東南亞,包括台灣,以往以鼻咽癌最常見,但約在民國八十四年起,口腔癌發生率已超過鼻咽癌,成為頭頸部癌症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

 

目前台灣頭頸部惡性腫瘤的發生率依序是:第一口腔癌,第二鼻咽癌,第三喉癌,第四口咽癌,第五下咽癌。在此我們首先談談最常見的口腔癌。口腔癌的發生跟台灣人愛嚼檳榔喝酒與抽煙有相當大的關聯,若同時沾有這三項惡習者,其發生率遠遠超過只有單獨一項者或都沒有這些嗜好者的數十倍。

口腔癌的早期症狀包括:口腔黏膜潰瘍久久不癒,黏膜白斑或紅斑,黏膜下纖維化,口腔內異常腫塊出血或疼痛,較晚期則易見到張口困難,頸部腫塊,即淋巴轉移,甚至肺部或骨頭的遠處轉移。所以當發現上述這些症狀時,應當趕緊尋求耳鼻喉科醫師諮詢進一步判別是否有惡性化的可能,通常需要進一部切片病理檢查才能完全確認,而實施這種切片通常在門診即可施行。

因台灣嚼檳榔者眾多,所以口腔癌中最常見於頰部黏膜發生,其次是舌頭,另外裝配不當的假牙或蛀牙造成長期刮傷刺激黏膜也可能引發惡性化,少部分病菌感染,如梅毒與皰疹病毒感染,也與舌癌的發生有關。但並不是說那些不抽煙不喝酒不嚼檳榔的人就不會得口腔癌,還是有可能因體質遺傳與環境污染或口腔衛生不佳的關係而發生口腔癌。一般統計上口腔癌男女比例約4:1,多發生在50到60歲,但有漸漸降低年齡層的趨勢。治療上當然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最佳。若屬早期,可以手術方式完全切除者預後最好,可以完全治癒,但必須戒除檳榔菸酒,以免別的部位之後又長出。另外有人擔心手術後是否還能用嘴巴吃東西? 目前重建的手術已相當精進,有各式各樣的重建方式可供選擇,除了以完全切除腫瘤為第一目標之外,讓進食機能恢復與維持外觀美容也是耳鼻喉科醫師關注的一大目標。若是晚期才接受治療,即已經轉移出去的病患,則常必須合併手術與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但預後則差了許多。

 

另外我們呼籲,不要迷信偏方草藥而延誤了病情,耳鼻喉科醫師於臨床上常見一些病患,因為道聽塗說某種偏方特效藥,再加上本身逃避的心態,而不願立刻接受經科學驗證確實有效的治療方式,到最後病情嚴重或無法進食而回到醫院接受治療時,已經屬於晚期難以完全治癒了,希望能減少這種悲劇一再上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奇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