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的耳內聽見鳴叫聲。 什麼是耳鳴? 有人可以幫我嗎?

Tinnitus是一個醫學字(來自拉丁文動詞”tinnire”意指”響起鈴聲”),意指所有各種來自耳朵與頭部內的噪音,這些噪音並不是來自耳外的聲波。以往,頭內的噪音並不被歸類為耳鳴。然而,今天我們並不認為這種分別是正確的。
只有某些特定類型的耳鳴可以被外在的觀察者聽到。這種可以由他人聽到的耳鳴(身體起源的聲音”somatosounds”,又叫做”客觀性耳嗚” objective tinnitus”)必須與較常見到的、無法被外在他人聽到的”主觀性耳鳴(“subjective tinnitus”)有所區別。
耳鳴是一種功能性的問題(functional disorder),而較不像是一種真實具體的疾病(disease),雖然它可能相當的困擾人。它起源於聽覺路徑中的某一處,可由耳朵伝導到大腦聽覺中樞。它可能對它的主人的生活品質造成極大的、災難性的影響。儘管在醫學的觀點上它是一種良性的小毛病,但它卻可以造成巨大的壓力。有些患者甚至認為生不如死。
所有的耳鳴患者都希望能去除耳朵中的噪音,但大多數的他們卻又可以與耳鳴共處—或者在最初的不適之後便學會與它共處。這應該可以提供希望給那些認為他們的耳鳴是無法忍受且無法解決的患者。
耳鳴造成的困擾在不同人之間的差異很大。因此並不是每一個患者都需要相同的幫助。這本書旨在提出對所有耳鳴患者的解決方法—無論是輕微的或是極嚴重的患者。
耳鳴是一種常見的問題。在許多國家大規模的研究顯示,幾乎有五分之一的成人經歷過耳鳴,其中十五個人之中有一個人會尋求醫療幫助,二十個人當中有一個人因此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1~2%的人因為耳鳴而無法進行日常生活的活動。這個比率幾乎等於是糖尿病的發生頻率。
在大部分的例子裏,耳鳴無法由外在的觀測者聽到。因此,病人被要求描述他們聽到的耳鳴。這可能是個相當艱難的工作:耳鳴並不是很容易由文字來表達。即使是要定位它(譬如整個頭、或是左邊、或者右邊)也可能是一件艱難的挑戰。
雖然如此,你仍然必須努力嘗試去分辨清楚你的耳鳴的位置。你將會發現這也是一樣的困難。你是聽到一個純音音響或者是一個噪音?即使是一個不清不楚的描述也可以提供很有幫助的線索來評估你的耳鳴。尤其是,您的醫生必須知道你的耳鳴是高頻率的聲音或低頻率的聲音,是否它是持續不斷的或是一直改變的聲音,是不是有節律性,或是與你的心跳脈搏同步。說明你的耳鳴是”突然發生”或”漸漸發生的”也是很重要的。
既然通常耳鳴無法由外界來接收聽得到,所以就沒有客觀方法來偵測和測量它。這對患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要處理無法被看到也無法用數字來描述,更沒有圖像的疾病是相當不容易的。經常,沒有家人和朋友可以真正的同情一個耳鳴患者的苦惱,這使患者的問題更加的惡化。因此在這裏,這本書將讓您了解你的問題正被逐漸的了解,並進一步對你有所幫助。
耳鳴的表現有非常多的形式,並且在兩個人之間也絕對不會相同。它可能是由各種不同的聲音或噪音組成的。它也可能是兩耳出現同樣的聲音或者兩耳出現完全不同的聲音。突然出現然後再消失,並且一直改變性質的耳鳴更是特別令人困擾。

沒有兩個人會經歷完全相同的耳鳴,所以你的耳鳴相當獨特且個人化的。它就像它的聲音聽起來一樣的獨特,而且就像你是一個獨特的人一樣。耳鳴無法由它非自願的主人身上剝奪。

因此,我們無法提供一個單一的治療程序讓所有的耳鳴患者來遵循。每一個單一的耳鳴患者必須面對他個人的問題。這本書將幫助你更加的了解你的耳鳴問題,並且來界定你必須進行的個人復健課程。

圖一
耳朵的解剖學與功能

耳鳴很顯然的與聽覺的器官有關,所以你必須使你自己熟悉聽覺系統功能(圖一)。你並不需要去瞭解耳朵的每一個解剖與生理上的細節,但是你必須了解聲音的訊息是如何持續的到達你的耳朵。我們對聲波以及它們的物理特性並沒有興趣,我們也不想要去了解聲音在我們耳朵引起的複雜的機械、化學以及電學的反應。我們有興趣的是它們對我們真正的意義是什麼。因此,以下我們討論將集中在聲音訊息(acoustic information)處理上的理論。這個主題將比你想像的容易,你也不需要去瞭解耳朵細微的解剖構造或是它內部發生的複雜現象。

聽覺的訊息理論:從聲波到訊息的理解

從物理的觀點,我們的耳朵並不是直接接收字(word)或句子(sentence),也不是接收聲音、噪音和警訊:他們僅是暴露在一系列的變動的聲壓(sound pressure)裏面,就像在聲波圖上的紀錄圖形一樣。這個聚集的曲線(aggregate curve)(圖二)包含了我們的聽覺系統所聽到的(receive)、並加以處理(process)、以及最終接收(perceive)的所有東西。極大量的訊息可以由一維的聲波圖形中萃取出來。我們必須知道,眼睛­—感謝它的特殊結構—從一開始就能獲得二維的影像。然而,耳朵卻只能接受一維的序列聲波(聲壓)變化。不過我們依然可以從中獲得大量的訊息。因此,當我們在聆聽樂團演奏時,我們仍然可以追尋出單一個樂器所演奏的聲音。而當一個人在講話時,除了他說話的內容外,我們還能從他的聲音裏面去分別這個人是友善的,快樂的,或是生氣的。
現今我們已了解了許多關於內耳如何從一群聚集的聲波裏面去分別單獨的聲音頻率。高頻率的聲音由耳蝸的底部所偵測,低頻率的聲音則由其頂部所偵測。聲音頻率的分辨更進一步由外毛細胞來加強,外毛細胞會依據聲音的頻率來收縮或膨脹。至於聲音的強度(intensity)如何正確的被編碼的機轉則尚未完全理解。然而,我們知道內耳中15,000個毛細胞當中,只有約3,000個外毛細胞負責實際的聲音處理過程。反過來,我們的眼睛卻具有數百萬個錐細胞與桿細胞。我們的聽覺神經包含有三萬個神經纖維,它可以將內耳處理過的訊息傳導致大腦。在這些神經纖維當中(它們也會表現出一些自發的活動,即使是在安靜的環境裡),聲音的訊息被以一系列的相同強度的電流,稱作動作電位,來傳送。就如同電腦一樣,資料被編碼成一系列的脈衝。因此,在聽覺神經裏,聽覺訊息的輸入被編碼成一系列依時間先後順序的動作電位,傳送在個別的神經纖維裏。單一頻率的純音(pure tone)通常會產生節律性的序列的動作電位。聽覺神經是一個聽覺的瓶頸,並且具有驚人的能力可以保存複雜的聽覺訊息。
圖二
聽覺訊息的中樞處理:聽到(Hearing),接收(Perception)與感覺  
(Sensation)

聽覺訊息一旦到達大腦後並經過難以計數的連結後變得更為複雜。每一個連續的聽覺中樞可以增強傳遞在聽覺路徑中的脈衝所包含的訊息內容。在這個過程當中,在聲音裏純粹的物理參數被認為逐漸的消失,相反的它的”意義”變得越來越明顯:單純的聲波曲線慢慢的變成了一個句子的內涵。當我們聆聽音樂時,它是我們最終接收到的美妙旋律。為了求生存,動物必須接收得到在他的生活環境中具有重要意義的聲音,尤其是那些需要立即反應的聲音。因此,動物們主要接收哪些代表掠食者的存在,或是獵物的存在,或是一個性伴侶存在的聲音。通常這些聲音並不會很大聲。樹葉輕微的沙沙聲可能遠比大風的嘶吼聲更有意義。人類也具有相同的能力:一個媽媽會因為她小孩微弱的哭聲而醒來,卻對其他較大的聲響沒有反應。

這些例子顯示,聽到(Hearing)與意義的接收(Perception)是兩個不同的現象。聽覺的接收可以讓我們辨明我們所聽到的是什麼。而單純的聽到只能在某些實驗的或者人工的環境下產生,比如我們在作純音聽力檢查時。

純音對我們而言是中性而沒有意義的。純音的聽覺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並沒有任何的角色。即使當我們在睡覺時,我們不僅在聽而且在接收:每個聲音對我們都有特殊的意義。了解純音的聽到與聽覺的接收之間的差異對於我們了解耳鳴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然而,辨認我們所聽到的聲音是什麼並不是大腦中樞對聲音處理(processing)的最後產物:當我們在割自己的草地時,你或許會認為自己割草機的噪音是可以忍受的;因為它只是你工作的一部分。然而,當您的鄰居在你要安靜的讀書時割他的草,你就會發現這個噪音是無法忍受的。這個道理也適用在狗的吠聲上,根據不同的情況,狗的吠聲可以是很合理自然,也可以引起你極大的憤怒。你可能對歡迎你回家的狗叫聲感到高興,但是你的鄰居卻相當生氣地敲著你的牆。
因此,意識上或潛意識上,聲音訊息的接受不僅僅是傳遞”意義”,而且也會產生”情緒”(emotion)的變化,這個最後的步驟就叫做”感覺”(sensation)。在解剖學上,這種現象可以由存在於聽覺路徑(auditory pathway)與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之間的連結來解釋,因為邊緣系統負責我們的情緒反應。更進一步的連結則連接到我們的記憶中樞。每一個進入大腦的聲音都會與我們先前儲存的記憶中的聲音資料相比較。當這個聲音是我們所熟悉的,而我們也知道它是無害的,那它幾乎就不會到達我們的意識層面來。然而當一個聲音可能傳達一個潛在的危險時,就會由我們的意識層面來接受 — 它有可能在我們睡覺時喚醒我們。當住在鐵路旁的旅館的頭一天晚上時,你可能會被經過的每一班火車吵醒。但是到了第二晚,你的潛意識的大腦中樞會告訴你這個噪音是無害的。雖然您仍然能聽到每班經過的火車聲,也會傳遞相對應的訊息到你的大腦,但是你的睡眠絕不會因此而中斷。
這些例子顯示出,在進入大腦的聲音經過辨識之後,便經過進一步的處理過程而導致”感覺”(sensation)。在少數的情況裏,聲音在大腦裏缺乏情緒與記憶的特質—這是我們在討論大腦中樞對”耳鳴”的處理時,必須謹記在心裡的一個事實。

我們的感覺器官不間斷的工作,資料淹沒了我們的大腦

讓我們回到訊息處理理論的主題上。我們所有的感覺器官都是一天二十四小時的忙碌著。我們的眼睛即使是在我們閉眼以後仍然活動著—即使我們是睡著了,它仍告訴我們:外面是暗的。我們的耳朵不斷地保持警戒著,為了要保護我們免於危險。同樣的,我們也無法隨意的關掉其他的感覺器官。我們所有的感覺器官都在傳遞出一個連續的訊息到我們的大腦(圖三)。每一秒鐘,我們人腦約接受一百萬bytes的資料—這相當於一張磁碟片的容量。很明顯的,如果我們一直面對這麼龐大資料,對我們並沒有什麼實質的意義。我們將因此而完全麻痺並且無法做任何事情。在意識層面上,我們大概每秒能夠處理3bytes的資料。就像電腦螢幕一樣,我們在意識層面的訊息接收只能代表儲存在整個系統裏面資訊中的一小部分。每秒3 bytes是非常非常低的處理速度。所以,我們這種微小的訊息接收能力就不應該被浪費在不需要的細節資料上。當然,耳鳴就是一個不需要的訊息接收的例子:耳鳴經由持續不斷的在我們的”螢幕”上閃爍,就佔據了每秒處理3 bytes訊息接收能力的一部分。這也就難怪耳鳴的患者發現耳鳴讓他們很難思考也很難集中注意力。
因此,我們接收訊息(perception)的能力,也只有在當皮質下層(subcortical)的中樞(潛意識)能過濾掉大量的傳輸進來的資料以後,才能發揮有效的作用。只留下這些大量訊息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顯現在我們意識層面的訊息螢幕上。控制這種訊息過濾的關鍵中的一部分已經被提及。這包括了我們的記憶能力以及我們目前的情緒(由我們的邊緣系統來決定)。其他部份的大腦中樞則依據不同的標準來分類資料。要將大腦這樣整個的過程作一個非常詳細的敘述是不可能的。而你只需要記住人類的大腦用來處理訊息的一些基本原則。當然,你會想要知道那些訊息在我們大腦裡面是屬於浪費多餘的資料。這問題我們將在下面的章節中討論。
圖三

聽覺短期記憶(The acoustic short-term memory)

過多與浪費的訊息並不是單純的被刪除。在皮質下層--也就是潛意識下--的層次,它們影響各種不同的大腦中樞,比如邊緣系統。我們相信整個傳輸進來的資料整體對我們有一定的衝擊和影響。你可能從個人的經驗上知道,即使訊息不是由意識層面上獲得的,它也不會一下子就不知不覺的消失。當你在散步時,你整個人深陷在你的思緒當中,你應仍然會注意到在你視野之外突然移動的物體。然後,經由你視覺短暫記憶(optical short-term memory)的資料庫當中所選出相對應的訊息,你就可以了解那是一個黑色的東西,在空中移動的東西,根據它移動的方式與大小,你就能了解它可能是一隻黑鳥了。聽覺系統的短期記憶區也以相同的方式在運作。如果沒有這種運作方式的幫助,我們將無法了解任何比較長的句子了。一個句子的一開始是被儲存起來,直到這個句子繼續延續下去而延伸出它整個的意義來為止。比如,請看底下這個句子的開頭:”下一堂課………. ” ,這是一個模稜兩可的句子開頭。你要了解它除非你獲得整個句子的全部內容。根據說這話的人接下來所要說的可能內容,比如: ”…….是關於英國文學 ”,或者 ”………是關於魚”, 在他說出這兩句不同的句子之後,”下一堂課”中這個”課”字所代表的意義便完全不同了。
我們可以經由快速發聲說出一連串的、沒有意義的音節,比如 ” da .. da .. da .. da .. da”,來阻斷我們的短期記憶功能(short-term memory)。當我們的短期記憶功能被阻斷時,我們就無法接收到包括耳鳴在內的任何訊息了。這種方法將可以幫你解除耳鳴造成無法入睡的困擾。
當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另外一件事情上時,你就不會接收到你的耳鳴。其實你的耳鳴是依然存在的,只是它暫時的從你的聽覺短期記憶區中被引開來了。你越是有辦法使你集中在其他的事物上,你就越不會被你的耳鳴所困擾了。

文明與壓力

以上從日常生活中所舉的例子,告訴了我們,我們的大腦是如何處理每天進入大腦裏面龐大的資料訊息。這個概念可以進一步被發展為:今天,按一個小小的按鈕就可以獲得比以往多很多的訊息。在當今城市生活的背景裏,人類的感覺器官僅僅是吸收了在日常生活中所暴露的無數的訊息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就意識層面上來說,我們只感受到我們所吸收的訊息中的百萬分之一。在以往,在遙遠的土耳其的一場戰爭往往要花數個月的時間才會被西方的歐洲知道。今天,戰爭總是即時的、活生生地在我們的電視螢幕上上演。學校中的小朋友似乎一年比一年有越來越多的東西必須去學習。為了進一步的提昇我們的教育或我們的事業,我們總是必須要及時地追上這個世界新的事物與知識。我們的感覺器官,尤其是我們的眼睛和耳朵,總是持續不斷的湧進遠遠超過它們所能應付的訊息與資料。這種情況也發生在我們的皮質下層的大腦中樞,這些地方正是負責處理這些大量輸入資訊的地方。這種持續不斷的過度刺激的狀況,就導致了所謂的”壓力”產生,並對我們的大腦中樞有一定的衝擊與影響,比如控制我們心智與情緒的邊緣系統。這種持續不斷資訊爆炸的情況,也許也就是為什麼現今嚴重耳鳴患者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了。

耳鳴理論:耳鳴是怎麼來的?

在各種不同的耳鳴書籍裏面,你將會發現關於各種不同的耳鳴起源的理論。如此眾多的耳鳴起源的理論常令人很困擾,而且也顯示出科學家到目前為止仍無法提出一個正確清楚的概念與解釋。
尤其有兩個事實特別難以理解。第一,令人驚訝的是,受損的毛細胞居然可以誘發耳鳴的產生。在內耳受傷之後導致毛細胞的損害,可以預期將會引起這些毛細胞所對應的聽覺頻率的聽力喪失。然而,耳鳴卻似乎是起因於毛細胞活動的增加。相對於眼睛的功能,這種矛盾現象或許可以讓我們更容易理解:在你的眼睛打一拳會讓你眼冒金星。視網膜並不會傳送痛的訊息。每一個來自視網膜的訊息將被大腦解讀成”光”的感覺,因為它是經由視神經,所謂的”影像頻道”(video channel),來傳遞到到我們的大腦。同樣的道理,來自於內耳的每一個訊息,都將被解讀為聽覺訊息的接收(acoustic perception),因為它是經由我們的聽覺神經,所謂的”聲音頻道”(audio channel),來傳送到大腦的。
更進一步來看,即使是以手術破壞內耳或切除聽覺神經,耳鳴也很少會消失。相反的,這種做法反而會以引起耳鳴的產生。因此,耳鳴可以被比喻成”幻肢疼痛”(phantom limb pain):就是一個已經下肢截肢的人,有時候卻還會抱怨他的腳疼痛。就如同這種”幻肢疼痛”的情況,耳鳴也是一種發生在大腦裡的中樞處理過程。所以說,耳鳴不是被”聽到”(heard),而是被”接收到”(perceived),或是說是被”感覺到”(sensed)—這些字義的差別在前面我們已經討論過了。
沒有一個已知的耳鳴理論能夠對耳鳴這種令人困擾的問題提出完整的解釋。因此,我必須選擇一個最令人信服的理論。這個理論能夠被推論且能夠對現實反映出最高的準確度。這點稍後我們將會一直進行,並且提出目前最新的耳鳴理論。

耳鳴在醫學上的病因是什麼?

耳鳴可能起於各種不同的身體狀況。基本上,依據不同的病因,就會有不同的治療方法。然而,以目前的醫學知識來說,經常還不能正確地辨認耳鳴的原因,更不用談如何治療它。然而,能夠讓一個耳鳴病人瞭解,他的問題是多麼的困擾人,卻又不能為他人所理解,讓耳鳴的患者知道這種情況與耳鳴症狀的起源之後,多少對他而言將是有所幫助的。



身體起源的聲音(Somatosounds)或客觀性耳鳴(Objective tinnitus)的原因
表一:耳鳴與身體起源聲音的成因
主觀性耳鳴的原因
● 突發性耳聾
● 梅尼爾氏症
● 急性或慢性噪音性聽力障礙
● 老年性重聽
● 遺傳性內耳聽障
● 頭部外傷
● 聽神經瘤
● 耳毒性藥物
● 耳硬化症
● 頸部與下巴問題
● 尚具爭議性的成因:心血管疾病,中樞神經疾病,代謝疾病

客觀性耳鳴(身體起源的)的成因
● 頸部血管狹窄
● 富含血管的腫瘤(如:血管瘤,Glomus tumor)
● 心臟異常,人工瓣膜
● 動靜脈分流
● 中耳或腭部肌肉收縮
● 耳咽管開通
● 自發性耳聲發射(SOAE)
● 短暫性耳鳴聲


由身體起源的聲音,或叫客觀性耳鳴,是不常見的。這種客觀性的耳鳴最常見的原因列於表一。它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原因,並且需要完整的醫學評估。有時候這種醫學評估只是排除了嚴重疾病的存在,而還是無法清楚的建立耳鳴的病因。那種與脈搏同步的脈動性噪音耳鳴,通常起源於血管。這種耳鳴可能僅僅是起源於正常血管內的血液流動。你可能在你進行激烈的運動和出力時,已經經歷過這種脈動性的耳鳴出現在你的耳朵裏。這種脈動性的噪音也可能由動靜脈之間的分流(arteriovenous shunts)產生,也可能由富含血管的腫瘤產生,例如所謂的glomus tumor,這種腫瘤經常長在耳朵附近。
類似喋喋不休的耳鳴也可能遵循一個有節律的型態,但是它們通常比病人的心跳速度還快。通常這類型的噪音性耳鳴,是由於中耳內或者是軟腭的肌肉持續快速的收縮(如palatal myoclonus)所引起的。這類耳鳴通常只持續數秒鐘。
而所謂的耳聲發射(oto-acoustic emissions)是一種特別形態的身體起源的聲音,這種現象是在幾年前才發現的,會出現在許多人身上,但並不是一種病理現象。這種耳聲發射是起源於內耳發出的聲音或噪音,然後往外傳遞經過聽小骨與耳膜,再傳到外界。而耳聲發射可以客觀地來測量。在極少數的例子裏,它們甚至可以在一段距離之外被聽到。在所有耳鳴的患者當中,約只有1%的病人被証明其耳鳴的起因是因為耳聲發射。其證明的方法是給予病人服用阿斯匹靈,因為阿斯匹靈會抑制耳聲發射。
一般人所熟悉的耳鳴現象(ear ringing phenomenon)也許也就是因為這種耳聲發射所引起的。這種聲音通常可被外在專注的聆聽者聽到。因為這種聲音通常很大聲,所以耳鳴的人常常會產生恐慌,因為他們害怕這種耳鳴會持續下去。然而這種現象並沒有發生。因此這類型的耳鳴絕對是無害的。
雖然身體起源的聲音通常是無害的,但有時它們也可能是由嚴重的疾病所引起並且需要立即的治療。與那些外在的觀察者無法聽到的主觀性耳鳴的患者比較起來,客觀性耳鳴的病人通常擁有較大的機會可由醫療方法來治癒。然而這也不代表由身體起源的噪音是可以被完全去除的。有的病人就極度的被他們身上的人工心臟瓣膜的噪音所苦惱。實際上,我們應該都接收到我們身體發出的聲音。我們的耳朵是如此的敏感,它們應該能夠聽到正常血流的聲音。然而,某些特定的機轉(這些稍後我們會討論)阻止我們拒絕接收到這麼多身體發出的噪音,否則這些噪音將會干擾我們對一些重要訊息的接收。在一些實驗的方式下,它顯示出每個人類在極度安靜的房間內都可以接收到耳鳴。而這些耳鳴可能就是起源於身體的聲音。

主觀性耳鳴的原因

主觀性耳鳴,不像客觀性耳鳴一樣,它無法被外在的聆聽者所聽到。它的起因列在表一。主觀性耳鳴經常是起源於內耳的損傷。而耳鳴的患者不一定知道他們內耳所受的損傷。一個輕微的損傷不一定總是會產生輕微的耳鳴,而較嚴重的損傷也不一定會產生較嚴重的耳鳴。任何型態的內耳損傷,不管它的原因是什麼,可能引發耳鳴的產生,但卻也不一定必然如此。既然耳鳴一般是由內耳所產生的,則由耳鳴患者所聽到的聲音或噪音的音調便會相對應於那些造成內耳損傷的疾病所傷害到的頻率範圍。
任何人都可能在將來某一天出現耳鳴,因為耳鳴可以出現在正常的老年性失聰的退化過程中。而高血壓引起的耳鳴常常被過度高估了。在沒有徹底的醫學評估之前,高血壓不應該被歸咎成耳鳴的原因。但是,這也不能排除在適當的抗高血壓治療之後對某些耳鳴的患者有所幫助的可能性。
至於噪音引起的聽力障礙所伴隨的耳鳴,在此我們不需要多說明。因為我們都知道,突然巨大的聲響引起的噪音傷害(比如開槍打靶,迪斯可舞廳,大聲的電子音樂派對等等)或者長期在噪音的環境裏面(例如長期在噪音的環境工作或者嗜好)所引起的聽力傷害都會伴隨耳鳴的產生。耳鳴通常在患者自己能感覺到聽力喪失之前先出現。通常這種耳鳴是高頻的,頻率分布在4000與6000Hz之間。
另一個常見的耳鳴原因是突發性耳聾,突發性耳聾通常是在一側耳朵突然發生的聽力喪失。它通常被認為是內耳的血流供應降低所引起的,但是醫學家們也認為有內耳病毒感染起源的可能性。突發性耳聾經常發生在健康的個體身上,而且經常是發生在沒有動脈硬化或其他動脈疾病的年輕人身上。突發性耳聾經常地被下結論為暫時性的內耳血壓降低的時候所發生的,而這種血壓降低的影響平常可能只是輕微的不適,幾乎不會有明顯的危險。人類的內耳並沒有很有效率的血液循環系統。而人類內耳中極重要的毛細胞,相對地距離提供他們氧氣的微血管卻相當地遙遠。暫時性的血壓降低導致這些微血管中的血流停滯。結果這些毛細胞因為耗盡氧氣而在幾分鐘內死亡。突發性耳聾可以影響內耳的任何部位,因此可以導致各種型態的耳鳴。
耳鳴也可以起因於耳硬化症(otosclerosis),耳硬化症是一種因為不正常的骨質生長而導致鐙骨固著。有50%耳硬化症病人的耳鳴在手術之後會消失。
起源於中耳腔的耳鳴通常很少會持續長久的時間。它通常是中低頻的聲音。暫時性的耳鳴通常會因為一般的感冒導致耳咽管阻塞或者中耳通氣不良而產生。耳鳴也會因為中耳炎而產生。但中耳炎引起的耳鳴很少會成為持久不癒的問題,除非中耳炎的感染已經損傷到了內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奇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