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耳鼻喉頭頸外科裡,「最」常見的手術,當然就是「鼻塞微創手術」,數量絕對是耳鼻喉頭頸外科所有手術的第一名!

所謂「鼻塞微創手術」,就是解除病人的長期鼻塞問題。尤其是口服與鼻噴劑藥物都無法妥善解決的長期鼻塞問題。
要知道,長期鼻塞,會導致頭暈、耳鳴、頭痛、喉嚨乾燥、慢性咽喉炎、晚上睡眠品質變差、白天注意力不集中、日後心血管疾病包含高血壓發生率會大大升高…等等,還會影響情緒與心理。
這種解除鼻塞的微創手術,在耳鼻喉頭頸外科的所以範圍手術裡面,絕對是相對簡單的手術。在健保手術碼是65019,比較專科學術的名稱是「鼻中膈鼻道成形術」,也就是矯正「鼻中隔彎曲」的軟骨、硬骨,以及以手術來縮小「鼻甲肥大」的「下鼻甲」體積。
我從民國八十五年住院醫師開始,那時候我們科內每一個月手術平均約600台上下(僅次於骨科的手術量),每個月做這種最常見「鼻塞手術」的數量,就可想而知!
那時候是用「燈泡」投射到耳鼻喉科醫師頭上的「圓形反射鏡」,再將光線反射到病人的鼻孔裡面來進行。也就是醫師頭上戴一個傳統圓形的、中間開一個圓洞的「環形反射鏡」(我家裡都還留存的古董!),利用放置在對面的站立的燈泡架,將燈光照射到醫師頭上的圓形反射鏡,再將光線反射到病人的鼻孔裡,醫師利用圓形反射鏡中間的那個圓形空洞,醫師的眼睛可以透過這個圓洞看到病人的鼻孔,以如此方式進行手術(哈哈哈哈…在現在看起來有點囉嗦的方式,沒辦法,就像沒有手機的年代…)。
後來「LED燈」在全世界各行業普及了,就改成用頭戴式的、帶電池的「LED頭燈」來進行這種鼻塞的矯正手術了。
老實說,像我們這種做了20幾年耳鼻喉頭頸外科手術,而且每個月都是個人七、八十個案例的手術經驗,不管是用頭戴反射燈、LED頭燈,還是現在最新的外科「內視鏡」手術方法,其實這種手術對我而言都是最入門、最基本的簡單手術。
可是,還是會發現:有不少「其他」醫師執行這種簡單的鼻塞手術之後,病人的滿意度並不高,也就是「鼻塞復發率」不低的意思。就是:沒有經過多少時間,病人的鼻塞情形就又復發了!(近十年來我自己的病人倒是很少見復發的啦!)
這我以前的文章就有討論過幾個常見鼻塞手術後再復發的原因,這裡就不再多說(不是指以前古老年代説的過時的「空鼻症候群」)
今天我只想要講的就是:一樣都是簡易的「鼻塞微創手術」,這種簡單的「鼻中膈鼻道成形術」來解除「長期鼻塞」的最最最簡單手術,到底需不需要使用外科「內視鏡」endoscope輔助?
通常進行這種手術,像我們這種手術經驗非常多的耳鼻喉頭頸外科專科醫師,實際做起來手術大概15到20分鐘就可完成(不包含麻醉、消毒前後的準備時間,我8年前慢慢的替我兒子做這手術,也才花了20分鐘)。不管情況是多麼複雜、「鼻中隔彎曲」是多麼厲害或是多麼尖銳的「鼻中膈骨刺」,除非是他以前已經開過刀而導致裡面的「軟骨膜」組織沾黏,不然很少會超過20分鐘的。而我們現在在看到以前(也就是一、二十年前)使用傳統頭燈來開刀的舊案例們,經常發現的就是:使用「反射頭鏡」或是「LED頭燈」來開這種手術的案例,經常會在下鼻甲的「最後端部位」做的不完全、不完美,也就是「下鼻甲」的「最後端」(鼻腔最後面、最深處、最接近鼻咽部)殘留一大塊軟組織或鼻甲骨!
不用「內視鏡」輔助的缺點,就在這裡!!
問題就是因為:你不用「內視鏡」與電視螢幕CCD系統來輔助,而使用頭上的傳統反射燈或是LED燈,通常很難清楚地看到鼻孔最後面的最深處、最接近鼻咽部位的細部構造,所以這個部位經常無法很完善、很完美平整的手術處理好。因為醫師無法在盲目或陰暗中,把「下鼻甲」的最後端看清楚!
另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再往後清除「下鼻甲」太過度的話,可能會傷到後面「鼻咽部」外側壁的「耳咽管」開口的「軟骨」,這會造成未來病人的「耳咽管」功能出現障礙,要再修復「耳咽管功能」就很困難。
因為醫師也怕去傷害到耳咽管開口軟骨!所以,如果沒有「內視鏡」的輔助,而用傳統的頭燈來進行手術的話,常常會在「鼻甲的最後端」為了要盡量「避開」傷及鼻咽外側壁的耳咽管開口軟骨,而會導致殘留的(下)鼻甲組織與骨頭過多,很快病人就因為日後稍微的鼻甲「黏膜」的再度「肥大」而再度鼻塞了!
所以經過二十幾年的經驗,我們知道用「頭燈」來進行「鼻中膈鼻道成形術」治療鼻塞,雖然是很簡單快速的方法,可是在處理鼻甲的最後端部位,也就是鼻腔最深的地方、靠近鼻咽部位、燈光最不容易照進去、視線最差的地方,還是盡量要用「內視鏡」輔助來完美的處理,以減少病人術後「鼻塞」的再度復發![劉耿僚醫師]
arrow
arrow

    奇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